激发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 - 求是网

激发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杨童 2025-10-27 09:48:06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对于建设海洋强国、实现“人海和谐”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十五五”时期,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高效协同,更加注重产业更新,更加注重人海和谐,更加注重合作共赢”的重要指示精神,科学把握海洋经济的发展规律和时代特征,面向新需求,释放新活力,激发新动能,着力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十四五”时期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呈现新趋势

  “十四五”时期,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2024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较上年增长5.9%,拉动国民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海洋经济发展规模与效益指数持续提升,呈现出一系列新趋势、新特征。

  重点海洋制造业加快发展。2024年海洋制造业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超三成。2024年,我国海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约占全球1/3,船舶和海工装备市场份额占全球50%以上,全球18种主要船型中有14种新接订单居世界首位,海产品产量连续多年全球第一。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船舶工业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等产业数智化、高端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重点海洋制造业增长的动力机制发生深刻变革。

  海洋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2024年我国海洋科研教育增加值6653亿元,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梦想”号等“大国重器”不断涌现,关键技术装备取得重大突破。深海科技、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风电等新兴产业,相继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海洋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渠道不断拓展,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

  三大需求推动海洋经济实现更大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的融合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海洋事业迎来重大历史机遇期,海洋领域消费持续向好、固定资产投资积极推进、对外贸易稳步增长。一方面,海洋第三产业已成为海洋经济新的增长极。海洋旅游市场持续升温,海洋交通运输业保持较快增长,外需回升带动“航运+实体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加速提升。另一方面,海运贸易航线网络不断织密,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龙门大桥等一批重大海洋工程项目持续推进。在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和经贸合作巨大压力下,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外贸货物吞吐量稳步增长。

“十五五”时期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支点

  面向“十五五”时期,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还需要有效解决产业体系、创新能力、区域协同、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体系中部署一系列针对性的举措。

  优旧育新,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一是支持临海城市立足比较优势,制定发展差异化规划,推行符合区域特点的产业政策,做大做强临港产业、适港产业,合理有序推进海洋新兴产业长效发展,加快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群。二是依托“开发区”“自贸试验区”“综保区”,大力打造现代海洋企业矩阵,引导涉海企业向产业园区等集聚。梯度培育企业主体,支持领军企业、龙头企业、链主企业主导战略项目和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发挥技术溢出与标准制定作用。在沿海自贸试验区围绕海洋未来产业、新兴产业布局特色园区,着力培育和孵化海洋领域单项冠军、小巨人企业。三是丰富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海洋第三产业的应用场景。加快推进港口绿色智慧发展转型,利用物联网传感器、AI视觉系统、垂直大模型分析船舶航行数据,实现动态航线规划与速度优化,从源头压缩物流周期,增强航运交易、航运技术服务等航运服务能力。以“人海和谐”为目标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加强海洋旅游资源普查和开发利用,集成多源数据实时监测生态保护区与休闲旅游区,构建虚拟海洋环境,预演应急方案,模拟不同修复方案效果,持续提升海洋自然再生产能力。

  四链融合,形成更具创新引领力的海洋经济发展高地。历史经验表明,海洋科技是变革海洋资源配置方式,催生现代海洋产业跃升的核心。一方面,要以技术创新为引领,延伸产业链、重塑价值链。聚焦深海探测、智能装备、合成生物等技术推动产业向深远海延伸,重点在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技术领域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以标准制定与数据资产运营占据全球价值链高端,构建“技术创新—产业链整合—价值掌控”的闭环体系。另一方面,要以制度创新为保障,融通资金链、锻造人才链。聚焦海洋重点产业研究出台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专门性金融政策,鼓励企业通过投融资工具加大对标志性重大项目的研发投入,推行以政策性担保为主的多层次担保体系,助推企业和科研团队增强资本对接能力。同时,完善海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依托国家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和工程,引导和支持涉海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成立海洋科技创新联盟,营造“院士—平台—技术”三位一体创新人才孵化生态,构建海洋领域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区域联动,推进更具发展辐射力的现代海洋城市圈。港口是发展海洋经济的“棋眼”,海洋城市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基本单元。纵深推进现代海洋城市圈建设是推动海洋产业向非沿海地区延伸,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的关键举措。一是基于临港区域,集约节约利用海域、海岛、海岸线等空间资源,聚焦产业空间、公共交通、生活配套等重点领域全面推进港区、园区、城区“三区互融”,推进交通、电力、水利、通信、环卫等海洋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二是依托沿海城市,提升现代海洋城市辐射效能,不断改善软硬联通条件,建设“内畅外联”的现代陆海空铁多式联运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拓宽海洋能源、食物、水资源开发利用空间。三是立足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突破传统行政区划壁垒,通过空间重组、产业升级与制度创新,不断完善海域立体开发与保护机制,积极倡导“生态修复+海洋产业”融合发展,促进“风电+牧场”“港口+数据”等方面跨界融合,构建陆海统筹、产城融合、绿色智慧的协同发展体系,加速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创新示范都市圈,实现从单点崛起转向区域协同的跃升。

  开放合作,推进更具全球影响力的海洋治理体系。微观层面,鼓励有条件的涉海企业积极参与国际项目合作,与国外领先的海洋企业、设计企业、工程公司、配套商等联合建立一批全球研发中心和实验基地,主动布局海洋领域跨境电商海外仓,培育离岸贸易、易货贸易等新业态,深度参与全球海洋产业分工和合作。中观层面,在海洋产业发展、海洋资源开发保护、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生态修复以及航运服务等领域积极对接国际标准。通过蓝色债券、碳排放交易等方式强化我国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规则主导权,把握海洋经济发展自主权。宏观层面,依托“一带一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深度参与国际海洋治理机制和相关规则制定与实施,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蓝色伙伴关系。同时,以海洋文明传承与发展为切口,推动形成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全球海洋治理观,与世界各国共建共治共享和平安宁之海、繁荣发展之海、文明交融之海。

  (作者:杨童,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天津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网站编辑 - 高淑雅 张盼 审核 - 那非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