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小区花园里,一位老人推着婴儿车缓缓走过,闪光的银发与稚嫩的脸庞相映成趣。这温馨的画面里,藏着最朴实的民生期盼,也折射最温暖的民生温度。
“一老一小”牵动万千家庭,也牵动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
来看一个小细节。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总书记与代表们谈民情、话民生,对“一老一小”十分关切。
关心“老”,总书记指出:“老年居家服务要完善措施,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培育好老年医护职业。”
关爱“幼”,总书记叮嘱:“我们都希望孩子们安全、健康,希望托幼服务人员专业、有责任心,还要加强这方面的建设和管理。”
总书记对“一老一小”一直很牵挂,在社区学校、百姓家中,一次次与老人话家常、与孩子们手拉手。“老年人越来越长寿,对老年人的服务要跟上”,“孩子们现在都是宝,对孩子们的养育和培养等工作要加强”……殷殷叮咛,温暖人心。
图为2025年3月3日,在云南省丽江市新苗幼儿园,小朋友们在做游戏。新华社发 赵庆祖/摄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一老一小”关乎民生福祉,既是家事,也是国事。
2024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首次突破3亿人,占总人口的22%。与此同时,随着“二孩”、“三孩”家庭增多,婴幼儿照护需求快速增长。面对“银发浪潮”和“托育刚需”,如何让老年人安享晚年、让孩子们健康成长,已成为关乎千家万户的重大民生课题。
有媒体在全国两会前开展网上调查,“民生保障”位列热词榜首。面对“一老一小”服务需求,72.33%的网民呼吁加强老年医疗健康服务的基层社区覆盖力度,70.57%的网民希望加强基层社区对儿童及其家庭服务的支持。
“为老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让他们度过幸福的晚年”、“加大补贴,用‘真金白银’减轻年轻家庭育儿压力”......代表委员们也道出了万千家庭的心声。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聚焦老有所养,提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推进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强化失能老年人照护等举措;聚焦幼有所育,提出发放育儿补贴、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等举措。一项项细致安排,尽显深切关怀。
图为2024年10月10日,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池上中心卫生院医生在池埠村长者食堂为老人义诊。新华社记者 朱峥/摄
对“一老一小”的关爱,是党和国家民生答卷上的温暖一页。
“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民生的改善,是希望每一个人都能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回望2024年,国家奖助学金提标扩面、助学贷款提额降息,惠及学生3400多万人次;向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惠及1100多万人;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人次达2.38亿,比2023年同期增长84.7%;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8万个,建设或筹集安置性住房近200万套……每一组数字,都是为民造福的生动注脚。
奋进2025年,“更大力度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严格医保基金监管,让每一分钱都用于增进人民健康福祉”、“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桩桩件件,将为老百姓带来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梦想,有烦恼。党和国家心系“万家灯火”、情牵“柴米油盐”、紧盯“急难愁盼”,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这不正是“人民至上”的生动写照么?
春意日渐浓,民生更向暖。
(记者:旷思思 审核:李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