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千里赖通波”,“共禹论功不较多”。作为沟通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浩瀚版图的水路命脉,大运河的修建和贯通,顺应向内凝聚、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大趋势,从地理上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塑造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中国文化大一统传统。
图为2024年4月8日,船只行驶在京杭大运河宿迁段(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从地理上看,中国从西向东逐级降低的“三级阶梯”地形特征,有利于东西走向的长江、黄河、淮河等自然大河及其流域孕育出古中华文明,并为中华文明不同文化板块的诞生、发展与碰撞提供了广阔空间,但不免造成南北地理阻隔。三国、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宋辽金等分裂时代,几乎大都以秦岭—淮河—长江区域为界。中华民族要实现大一统,必须将自然大河彼此分隔所形成的多元文化板块进行联通和整合,解决南方和北方分离、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陆上丝路”及“草原丝路”与“海上丝路”分离等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南北贯通且联通东西走向自然大河的大运河,是维系中华民族大一统的重要支撑。
从政治上看,修建大运河是大一统政治理想与国家观的直接印证。回顾中国历史,自秦汉大一统局面形成后,紧密联系南方地区的经济中心与北方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保证南方的粮食等重要战略物资能够源源不断地运往都城,满足经济与军事需要,一直是中央政府强烈、迫切的需求。由于内陆水运的安全、便捷、经济,开辟并维持一条跨越广大国土的内陆水运交通通道,就成为极具战略价值的重要举措。事实证明,大运河的贯通,促进和支持了中国历史上多次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从经济上看,大运河促进了沿线地区的兴起、发展与繁荣,为中华民族大一统打下了坚实经济基础。北人南迁,小麦南进,北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被带到了南方;南绸北输,南粮北运,南北物流、东西畅通成为现实。唐宋之后,漕船上开始附载私货进行交易,南方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北方的棉花、干鲜果品、土特产等,在大运河沿线开始了繁忙的贸易。淮安、济宁、临清、沧州、通州等众多城镇因运河而兴、因运河而盛,形成了经济上相互依存的大运河城市带和经济带。大运河用她的乳汁哺育着依河而居的人们,在人们的生活中留下了鲜明而又隽永的印记,成为沿线人民共同认可的“母亲河”。
从文化上看,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使原来相对独立、特色鲜明的京津、燕赵、齐鲁、中原、淮扬、吴越等地域文化得以深度连接,加快了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世代劳作、生息在运河上的百姓人家,融汇了南北各地的民俗礼仪、饮食文化和休闲娱乐,形成了独特的运河风情民俗。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明清小说,更是在运河一线被文人墨客吟唱、创作、传播。大运河滋养着中华文脉,有助于中华民族形成强烈的共同体意识、共同价值追求和文化认同,对中国文化大格局的塑造影响深远。
更多内容,详见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章《大运河:流动的文化、宝贵的遗产》
(策划:周昭成 许文嫣)